译文
错乱的山峰重叠起伏,溪水蜿蜒曲折,依稀可见几处村舍在若耶溪边。
垂老之年移居乡村,渐渐能分清豆和麦,全家完全应该在这云雾缭绕的仙境中安居。
春笋仿佛顷刻间长成高竹,葵花向阳盛开仿佛荫蔽其足。
雨天玩赏山姿,晴天悠闲赏月,请不要嫌弃这份淡泊宁静的生活,就让我们以此度过余生吧。
注释
依稀:仿佛。
若耶:若耶溪,在浙江绍兴市南。
菽(shū):豆类作物总称。
合得:完全应该。此为反话正说。
烟霞:指远离尘嚣的山水之地。
低头竹:指嫩竹顶部枝叶未展,迎风如低头。
卫足
这首诗应当是作者接近五十岁时所作。诗的题目“村舍”指诗人修建于故乡山东博山城东五十里的“红叶山楼”,诗人在此居住了七年左右。当时诗人已无官职,隐居于此。在这样如诗如画的环境中,诗人有感而发,创作了这首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诗人说,他的“村舍”红叶山庄虽地处山东博山,风景之优美则仿佛如绍兴的若耶一样。诗人既把他红叶山楼的风景比之若耶,可见这里富于山光水色。诗的第一句“乱峰重迭水横斜”,写的便是山峰倒映水中的景象。“乱峰”映在水中,故呈“重迭”之象,乃有横斜之美。这句以水色衬托山光,把山峰种种姿态尽收于渌水清溪之中,诗一上来先对“村舍”风光作了极优美的总体描绘,描写出一个深刻的“第一印象”。这首诗的诗眼在末句“闲澹”二字,这大概不会有异议。“闲澹”是有条件的。第一,要有物质生活保障;第二,要心态安详。诗人能在风景如此优美的地方建造“红叶山楼”,这“村舍”定然不是真正的农民房舍。
“垂老渐能
君钱塘袁氏,讳枚,字子才。其仕在官,有名绩矣。解官后,作园江宁西城居之,曰“随园”。世称随园先生,乃尤著云。祖讳锜,考讳滨,叔父鸿,皆以贫游幕四方。君之少也,为学自成。年二十一,自钱塘至广西,省叔父于巡抚幕中。巡抚金公鉷一见异之,试以《铜鼓赋》,立就,甚瑰丽。会开博学鸿词科,即举君。时举二百馀人,惟君最少。及试,报罢。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,次年成进士,改庶吉士。散馆,又改发江南为知县;最后调江宁知县。江宁故巨邑,难治。时尹文端公为总督,最知君才;君亦遇事尽其能,无所回避,事无不举矣。既而去职家居,再起,发陕西;甫及陕,遭父丧归,终居江宁。
君本以文章入翰林有声,而忽摈外;及为知县,著才矣,而仕卒不进。自陕归,年甫四十,遂绝意仕宦,尽其才以为文辞歌诗。足迹造东南,山水佳处皆遍。其瑰奇幽邈,一发于文章,以自喜其意。四方士至江南,必造随园投诗文,几无虚日。君园馆花竹水石,幽深静丽,至棂槛器具,皆精好,所以待宾客者甚盛。与人留连不倦,见人善,称之不容口。后进少年诗文一言之美,君必能举其词,为人诵焉。
君古文、四六体,皆能自发其思,通乎古法。于为诗,尤纵才力所至,世人心所欲出不能达者,悉为达之;士多仿其体。故《随园诗文集》,上自朝廷公卿,下至市井负贩,皆知贵重之。海外琉球有来求其书者。君仕虽不显,而世谓百馀年来,极山林之乐,获文章之名,盖未有及君也。
君始出,试为溧水令。其考自远来县治。疑子年少,无吏能,试匿名访诸野。皆曰:“吾邑有少年袁知县,乃大好官也。”考乃喜,入官舍。在江宁尝朝治事,夜召士饮酒赋诗,而尤多名迹。江宁市中以所判事作歌曲,刻行四方,君以为不足道,后绝不欲人述其吏治云。
君卒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,年八十二。夫人王氏无子,抚从父弟树子通为子。既而侧室钟氏又生子迟。孙二:曰初,曰禧。始,君葬父母于所居小仓山北,遗命以己祔。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,祔葬小仓山墓左。桐城姚鼐以君与先世有交,而鼐居江宁,从君游最久。君殁,遂为之铭曰:粤有耆庞,才博以丰。出不可穷,匪雕而工。文士是宗,名越海邦。蔼如其冲,其产越中。载官倚江,以老以终。两世阡同,铭是幽宫。